田泉,江苏扬州人,中国当代古琴演奏家、斫琴家、音乐教育家,高级工艺美术师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(广陵琴派)代表性传承人。现任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有限公司(龙凤乐器)总经理,兼任中国乐器协会民族器乐学会常务理事、扬州市琴筝协会副会长等职。他在古筝、古琴制作技艺革新、民乐教育推广及古乐器复原领域贡献卓著,是推动中国民族乐器创新与普及的核心人物。
早年经历与师承
1993 年,启蒙于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梅曰强先生。
1998 年 6 月,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乐器修造专业。
2000 年,赴日本中部(名古屋、滨松)研修乐器修造专业。
2004 年起,受教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(古琴艺术)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先生。
2011 年 6 月,被认定为设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
2012 年 6 月,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。
田泉自幼浸润于传统音乐文化,19 岁起师从广陵琴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,系统学习古琴演奏与斫制技艺十余载,深得广陵派精髓。后受教于著名琴家龚一,融合多家琴风,形成 “清雅圆润、沉远旷达” 的艺术特色。这段经历奠定了他 “以器载道” 的文化理念,为其日后在乐器制作与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深厚根基。
文化传承与活动历程
传承谱系
第十代:刘少椿(师父孙绍陶)、张子谦(师父孙绍陶)。
第十一代:梅曰强(师父刘少椿)、龚一(师父张子谦、刘少椿)。
第十二代:田泉(师父梅曰强、龚一)。
主要活动
1995 年,参加由田步高先生策划主办、刘善教先生监制的 “百琴书画博览展” 的古琴设计、监制工作,展览先后在扬州八怪纪念馆、成都第二届国际古琴交流会和香港举办,为建国后首次,轰动琴坛。
1999 年,创办扬州华韵音乐艺术培训中心;
2000 年 4 月,在日本名古屋中部乐器技术专门学校举办 “中国古琴专场讲座”。
2004 年,应邀受聘与南京艺术学院乐器修造系任专业教师,同期开展关于开设民族乐器(琴筝)斫制专业的可行性调研报告。
2005 年 7 月,与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共同举办 “56 个民族 56 张琴,庆祝建国 56 周年居庸关长城大型音乐节”;10 月,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 “古琴、钢琴中西合璧音乐会”。
2006 年 11 月,应邀参加由镇江市文化局举办的 “泠泠梦溪七弦风骚” 古琴艺术名家音乐会;同月,创办国内首家以古琴为主题的 “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”(高占祥题),以大量实物、文字、图片等资料系统介绍古琴数千年的历史和传承,中央电视台、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为此进行专题报导。
2007 年 12 月,在北京成功举办 “中国古代名琴复制成果展”,受到有关领导和与会琴家的高度赞扬,央视、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进行相关报导。
2009 年 11 月,在扬州大剧院成功举办 “田步高田泉父子琴筝专场音乐会”,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专题播出,扬州电视台全程录播;同月,承办由中国古琴学会在扬州迎宾馆主办的 “纪念广陵琴派代表人物孙绍陶、张子谦、史荫美古琴音乐会”。
2011 年,个人打谱的《汉宫秋》《渭滨吟》两首古琴曲入选 “上海音乐出版社” 出版的《明松弦馆琴谱钩沉》一书;5 月,承办 “首届中国扬州琴艺峰会暨古琴学会理事换届大会”,并参加相关演出和活动;12 月,作为广陵琴派传承人,应邀参加在烟台举办的目前国内古琴最高规格的 “中国古琴新年音乐会”。
2012 年 6 月,“扬州飞泉琴社端午雅集活动” 在琼花观举行;7 月,应邀参加杭州・浙派古琴艺术节暨 2012 第四届中国古琴 “幽兰・阳春” 奖评选活动,“田氏斫琴坊” 参加 “第三届全国制琴名坊古琴展”;12 月,举办 “飞泉琴社成立古琴音乐会”,参演人数达八十多人,开省内外古琴音乐盛会之先河。
2013 年 3 月,应邀赴台湾省台北、新北、台中、高雄等城市的大学、社大、琴社和琴馆等进行为期十五天的古琴文化交流;9 月,开展 “非遗进校园活动 — 走进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”;12 月,参加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 “《移云斋心旨》— 梅曰强弟子古琴音乐会”。
2014 年 6 月,在上海共舞台举办 “松谷听泉 — 田泉古琴专场音乐会”;11 月,应邀赴拉脱维亚孔子学院举办古琴专场讲座。
2015 年 1 月,参加 “2015‘广陵琴萃’新年古琴音乐会”;6 月,承办 “庆祝中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暨飞泉琴社成立三周年‘飞泉流韵’古琴专场音乐会”。
2016 年 1 月,参加贵阳、成都、郑州的 “中国古琴学会十周年全国巡演”;10 月,《人民日报》推出专栏,“聚焦扬州‘匠’二代 — 广陵琴派传承人田泉”。
2017 年 1 月,应邀参加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的 “中亚五国建交 25 周年招待会”;12 月,个人古琴独奏专辑《听泉忆梅》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。
2018 年 9 月,带领 30 多名飞泉琴社学员参加 “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开幕式”;12 月,参加在哈尔滨大剧院举行的《广陵琴派古琴名家音乐会》。
2019 年 6 月,跟随扬州琴筝协会代表团赴罗马尼亚参加 “琴牵罗马尼亚 —— 庆祝中罗建交七十周年系列巡演” 活动;12 月,参加 2020 国琴传承古琴艺术大展,主持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并参与演出。
2020 年 6 月,参与举办 “草长莺飞 —— 第四届广陵琴社古琴传承人线上音乐会”;12 月,受邀参与 “移云听梅 ——2020 移云斋古琴雅集暨《梅韵永恒 —— 梅曰强古琴艺术纪念专辑》发布会” 演出。
2021 年 6 月,在扬州市音乐厅成功举办 “幸福乐章 | 音乐会‘人我和敬・悦动飞泉’琴筝音乐会”;7 月,应邀于敦煌市参与 “盛世敦煌・诗韵阳关” 戈壁音乐会演出。
2022 年 6 月,受邀参与 “怀古流觞”—— 古琴名家端午雅集;8 月,参加纪念梅曰强先生逝世 19 周年雅集活动。
2023 年 4 月,飞泉琴社在上海古猗园进行琴筝雅集;8 月,参与拍摄的扬州城市宣传片在 2023 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发布。
2024 年 6 月,受邀参加【荧塔听琴】云端雅集音乐会;10 月,参加 “琴韵盐渎 —— 广陵琴派专场演奏会”。
2025 年 1 月,成立上海普陀飞泉琴社;4 月,参演 2025 年全国春季 “村晚” 示范点展示暨我要上村晚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的节目之琴筝表演唱《沧海一声笑》。
代表性及影响力
2006 年 11 月,创办国内首家以古琴为主题的 “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”,中央电视台、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专题报导。
2007 年 12 月,在北京成功举办 “中国古代名琴复制成果展”,央视、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相关报导。
2011 年 5 月 30-6 月 2 日,受邀参加 “第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”,代表广陵派琴人独奏琴曲《潇湘水云》,展出的 “金陵十二钗” 黄花梨古琴引起轰动。
2013 年 3 月 25-4 月 12 日,应邀赴台湾省进行为期十五天的古琴文化交流。
2014 年 11 月 15 日,应邀赴拉脱维亚孔子学院举办古琴专场讲座。
2017 年 1 月 10 日,应邀参加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的 “中亚五国建交 25 周年招待会”。
2019 年 6 月 6 日 —12 日,跟随扬州琴筝协会代表团赴罗马尼亚参加 “琴牵罗马尼亚 —— 庆祝中罗建交七十周年系列巡演” 活动。
2024 年 9 月 14 日,赴河南省漯河市参加 “月上沙澧” 琴筝音乐奇妙夜音乐会,传扬扬州特色文化艺术。
个人荣誉
2011 年 6 月,被扬州市文广新局命名为 “扬州市级非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(广陵琴派)代表性传承人”。
2012 年 8 月,被中国民族器乐学会、北京乐器学会授予 “古琴制作名师” 称号。
2017 年 11 月,被国家轻工业乐器信息中心聘为《乐器》杂志编审委员会委员。
2018 年,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评为优秀考级指导教师。
2020 年 1 月,被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授予 “优秀指导教师” 荣誉称号。
2020 年 6 月,被评为 “江苏省乡土人才‘三带’能手” 称号。
2020 年,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证书和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资格证书。
2021 年,获年度中国乐器行业 “科技之星” 称号。
2023 年,获中国乐器协会行业 “行业工匠” 称号。
2022 年和 2024 年,连续两届担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 “国韵杯” 民族器乐艺术展演活动的评委。
2025 年,制作的洛象式古琴《雪夜钟》被扬州非遗珍宝馆永久收藏。
公益性活动
2008 年 10 月,因常年跟随中国民族器乐学会赴多地进行 “音乐教育扶贫” 公益活动,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 “最佳贡献奖”。
2013 年 9 月 16 日,开展 “非遗进校园活动 — 走进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”。
2014 年 4 月 9 日,开展 “非遗进校园活动 — 走进扬州翠岗中学”。
2019 年 11 月 8 日 —11 日,参加赴江西老区永丰 “爱心筑梦、培志育新” 援助爱心公益活动。
2021 年 6 月 29 日,在扬州市音乐厅成功举办音乐会 “人我和敬・悦动飞泉” 琴筝音乐会。
2023 年 3 月 26 日,率学生于扬州市音乐厅举办市民开放日公益音乐会《飞泉流韵》(琴筝),免费开放。
2023 年 11 月 23 日,开展 “非遗进校园活动 — 走进深圳福田区侨香学校”。
2024 年 8 月 22 日,参加 “邗之盾” 宣讲团巡回宣防活动演出,将非遗文化带进街道。
乐器制作与创新成果
创新名称年份特点与影响获得荣誉
双箱古琴2008提升共鸣与音质稳定性,开创古琴声学结构新范式全国古琴制作大赛四项金奖
新型琴弦2014优化张力与耐用性,改善演奏体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
凤首低音拉筝2024融合民族风格与现代声学需求,填补低音民族乐器空白轻工业专利成果二等奖
田泉以 “乐者,以器为载体,亦可寄予相思,亦可传承文化” 为信条,在数十载艺术生涯中,将技术创新、教育普惠与文化复兴深度融合。他不仅重塑了古琴制作的现代表达,更通过链接院校、广育师资、开展公益行等活动构建民乐传承的生态系统,使千年琴韵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。
标签: